ylzzcom总站-下载

突破百万亿元:中国经济蹄疾步稳

2022-01-05 08:03:18

  2021年,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年,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


  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这一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报列举了7个关键词,映射这一年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全面小康


  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100年来,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向世人宣布:“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不断迈向共同富裕的14亿多人口,其中有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具有巨大潜力和充足后劲。


  关键词:经济强韧


  中国经济增速国际领先 发展韧性强、潜力大


  2021年,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持续彰显。


  从经济增长看,GDP增速国际领先。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领先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


  从民生指标看,就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物价温和,1至11月CPI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从产业发展看,制造业生产投资稳定发展,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得到加强。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从对外贸易看,量增质升,结构继续优化。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5.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3%,活跃的外贸主体达55.3万家;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贡献率达19.5%,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出口的韧性彰显。


  从科技创新看,5G产业加速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21年,中国的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升至第12位,连续9年上升。


  宏观经济的复苏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2021年,中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关键词:专精特新


  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利器。盘点2021年经济热词,“专精特新”不可或缺。


  2021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标志着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的是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提出了“专精特新”的概念,2013年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和工作部署。


  如今,力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家以及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临近2021年末,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连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支持。


  在政策不断浇灌下,大量中小企业不断茁壮成长。目前,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企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呈现“5678”的特征: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


  “专精特新”是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十四五”发展目标已锚定: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资本市场,“专精特新”受到青睐。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关键词:纾困惠企


  多项政策精准落地 助企纾困持续见效


  “青山常在,生机盎然”。2021年保市场主体是重点,纾困惠企成政策关键词。


  受疫情、汛情、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供给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下行压力加大。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政府及时应对。


  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聚焦助企纾困,要求多策并举有针对性地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进入第三季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等对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家在已经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对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减、退、缓”税收措施等,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减税降费给中小微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增减税降费9100亿元,七成有经营合作收入的小微企业无需缴税。


  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公布发展指数显示,中小企业呈现劳动力供应有所上升、需求逐步企稳、企业投资意愿略有改善等企稳向好趋势。


  关键词:保供稳价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 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2021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受此影响,PPI同比涨幅屡创新高,中下游中小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加大。国内多个省份采取“拉闸限电”措施,电力供应紧张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


  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5月,国常会接连3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随后,各部门实施约谈、抛储、纾困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遏制上游工业品价格向消费端传导。


  各领域保供稳价政策密集出台。比如,在煤炭保供稳价方面,仅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发声发文逾20次。随着一揽子保供稳价政策显效,煤炭产量明显增加,煤炭现货价格快速下降,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


  面对2021年的冬季能源供应,政府释放多重“温暖信号”。除了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对发电供热企业直保并全覆盖的短期举措,相关部门也着眼长远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改革措施,其中便包括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随着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煤炭、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11月PPI同比涨幅有所回落,未来还有望进一步缩窄。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供给约束有所缓解,供需两端均有所恢复,企业信心开始得到提振。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也备受关注。下半年以来,汛情、台风来袭,疫情反复,鲜菜价格出现一波上涨,秋冬蔬菜稳产被列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多部门进行部署,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和物资储备调运,保证了市场供需总体平稳。


  关键词:人口普查


  中国仍为世界人口大国 “人口红利”逐步转向“人才红利”


  14.1亿人!这是中国新的人口总量。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过去10年间,中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10年0.57%的年均增长率。


  虽然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有个事实没变:中国仍是世界人口大国。


  目前,中国总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也就是说,“地球村”里基本上每5个人里就有1个是中国人。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现在“人口红利”还在吗?第七次人口普查给出了答案:“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且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


  2020年,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依然年富力强。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3.85亿人,占比43.79%;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也比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人才红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发展的大“底气”。


  10年间,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从普查数据来看,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


  关键词:全面三孩


  三孩生育政策发布实施 助力改善人口结构


  2021年,在“全面两孩”施行5年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再次迎来重大调整。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发布,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是中国出生人口数逐年下降的现实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新低。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也创下43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2020年的出生人口为1200万。而在2019年,新出生人口为1465万。再前一年的出生人口为1523万。


  8月20日,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


  与之前出台的零散政策不同,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与一揽子配套措施同时推出,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纳入一体考虑的范畴,内容涉及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力求缓解家庭生育的后顾之忧。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地方鼓励生育政策也不断“加码”。各地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密集出台延长产假、设立育儿假、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等政策。


  转自:上海证券报

Baidu
sogou